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普洱茶的由來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普洱茶的「五個唯一」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無倉不成普洱茶
無倉不成普洱茶
(本文刊登於《普洱》雜誌2013年第2期)
平時與茶友們談論探討得比較多的問題,還是一個“倉”字。
常見的現 象是,很多茶友拿起一片普洱茶,一見到乾茶表面發白,或者外包裝紙 破損就驚呼濕倉,好像見到了瘟疫一樣。對於初入門者尚可理解,而 不少資深茶友也是“談倉色變”,就顯得不可思議了。
什麼是普洱茶的“倉”?什麼是好的“倉”?
對於普洱茶愛好者來說 ,解開這個問題,可以使人們在瞭解普洱茶的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
也 可以說;理解普洱茶的倉儲是認識普洱茶繞不開的一環,普洱茶的倉 儲是人們認識普洱茶的密匙。在我看來,對於“倉”的理解是區分普 洱茶愛好者鑒賞水準的重要標誌。有句古話“馭氣乘風,無遠弗屆” ,用在這裡就是:理解了普洱茶的倉儲,在普洱茶的道路上,你想走多 遠就能走多遠。
一、怎麼理解普洱茶的“倉”?
普洱茶是後發酵茶,無論生茶熟茶在壓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後都有 一個倉儲存放及陳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後期倉儲存放及陳 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普洱茶的“倉”。“倉”是什麼?“倉”就是放茶 的倉庫,後來被引申為茶的存放環境與方法。茶在香港存放並運用傳 統的方法就可以稱之為“香港倉”。
南方年平均溫度和濕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過程中的轉化 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認同這麼一個觀點; 在南方存放一年抵 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幾年。事實確實如此,02年的易武純料餅茶在廣 州放了5年以後已經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7、8年的好些茶 都還不行。
這裡不論是與非,就茶論茶,我們只是想說明一點:我們 的國家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條件不一樣,倉儲環境也就不一樣,同 一批茶在各種不同環境下存放出來的效果就會不一樣。各地茶友對於 茶的倉儲情況的理解,也會因為個人接觸不同倉儲環境茶的情況不同 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會有更多的比較和理解。
幾年前,所謂濕倉(或稱傳統倉儲),是指人為提高或者保持倉儲溫度 、濕度的做法,而在正常人類日常生活條件下存放,則似可稱之為乾倉 (或稱正常倉儲、自然倉儲)。
現在看來,南方(包括香港)實在是 太潮濕了,即便是正常倉儲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濕的季節防潮、存放 時間長了,也難免會受潮,不過這種現象比人為故意做濕倉要輕得多 ,開湯後有的也有輕微的倉味,也有的基本聞不到倉味,湯色比所謂 的乾倉茶要濃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從乾 倉到濕倉不是跳躍性的變化,這中間的區別與變化也是漸進的、連續 的。
對乾倉的看法,不同地區的喝茶者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樣的一片8 8青餅,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還屬於入倉後尚未轉化到位(味), 青澀氣還有,還不能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難得 的乾倉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實在是很棒;而這片茶到了習慣乾燥的 西北茶友眼中,徹頭徹尾一個濕倉茶,在他們眼中,二十年陳期的乾 倉茶,湯色還是棕黃色的。
坊間常能聽到“純乾倉”的提法,應該說“純乾倉”的概念也有點絕 對化、也不科學。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即便一款茶經過十分潮濕的環境存放,聞起來 不好聞、喝起來十分地不適口,你可以認為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 是毒藥,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為一個普洱茶愛好者應該對 此有一個科學、客觀、公正的理解。
二、什麼是好的普洱茶倉儲?
前面講到,普洱茶的倉儲是普洱茶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可以認為 是普洱茶初加工之後的深加工過程。不管是自然倉儲還是傳統倉儲、 乾倉還是濕倉,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普洱茶產品的不同特徵表現。其中 ,傳統倉儲或者濕倉可以看作是比較完全的以微生物發酵為主的生產 方式;自然倉儲或者乾倉可以看作是部分微生物發酵部分茶多酚氧化 的生產方式。
什麼樣的倉儲是好倉儲?一種倉儲,即代表了微生物發酵與茶多酚氧 化兩者之間的比例,不同的比例便產生不同的體感、口感及香氣等等 。認定一款茶放倉放得好與不好,表達了消費者對不同倉儲產品的喜 好與否,也表達了消費者對於一款茶中微生物發酵與茶多酚氧化兩者 比例的認同。
那麼決定普洱茶倉儲好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我們簡單歸納為六個 方面:一是茶葉原料,二是茶葉緊壓程度,三是倉儲濕度,四是倉儲 溫度,五是倉儲環境中的有益菌群,六是時間。
1、關於茶葉原料。在相同環境下,不同的原料其轉化的速度是不同 的(做熟茶時針對不同原料加水及溫濕度控制等都是不一樣的),所 以我猜想,放倉也要根據不同的茶來做倉儲環境的調整。
2、關於茶葉緊壓程度。一般來說,茶葉壓得鬆則會有利於後發酵, 而茶葉壓得越緊則越不利於後發酵,我們常見的餅、磚、沱茶一般都 壓得鬆緊適度且厚度有限,所以生茶的後發酵是可以預期的。但新出 的鐵餅、心型緊茶、竹筒茶以及“千兩茶”等壓得很緊且很厚,如果 不作特殊處理的話,我估計即便過上五十年也不會太好喝。
3、關於倉儲溫度。可以找到的經驗資料是,平均溫度在26℃至3 0℃之間。如果溫度偏高可能會使茶葉加速陳化,溫度過高則易炭化 ,溫度如果偏低則會使陳化速度降低,降低經濟效益。
4、關於倉儲濕度。經驗資料在60%至80%之間。濕度偏高容易 造成茶葉劣化,濕度偏低的話也同樣會使陳化速度降低。
5、關於倉儲環境中的有益菌群。往往容易被忽視的是倉儲環境中必 須要有充分的有益菌群,這也是我認為“無倉不成茶”的理由。普洱 茶是後發酵茶,沒有經過後發酵加工的茶只能稱為曬青毛茶,毛茶不 是不能喝,但在香港老茶人眼裡,具有剛猛茶氣的生茶是不能常喝的 ,對腸胃多少是有刺激的。
生茶至少要入老倉十多年才可以試喝。湯 色轉紅與口感醇厚恐怕是生茶是否轉化、能否長期品飲的標誌。普洱 茶的後發酵過程(陳化過程),本質上是有益菌群作用下將茶葉中非水 溶性物質降解為水溶性物質的過程。普洱茶生產在雲南,而大量存放 在香港、臺灣等地。
有人認為,香港、臺灣等地的老倉對於存放出好 茶十分重要,就好比好酒必經老窖一樣。
6、關於時間。掌握了上述五個方面是不是就能做出好茶來了呢?不 見得。更加困難的是溫度、濕度以及有益菌群種類與數量,都是建立在 時間軸線上的。一片好茶,在什麼時間、需要什麼樣的溫度、什麼樣的濕 度,以及什麼樣的有益菌群的作用,我們是知之不多的。
如果給一片好 茶的形成畫一條曲線的話,這是一條貫穿於溫度、濕度、菌群及時間 等多維空間裡的曲線。相比好茶的形成,即便我們有再高的科技手段 ,也很難將一片好茶在現實世界中完全複製。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能得到如下啟示:
1、好茶不可多得也很難複製。
2、在脫離老倉的情況下,個人存茶的效果可能不會如想像中那樣好 ,所以要珍惜每一片好茶。
3、放倉效果將隨消費者的認知發生改變,所謂好茶也是品飲當時消 費時尚中的“好”,而未必是存放初期的“好”也未必是幾十年之後 的“好”。
4、從現在開始到今後五年之內,我們可以想見的是:新熟茶以乾倉 為佳;老熟茶(十五乃至二十五年以上)以濕倉為佳;中生代生茶以 乾倉為佳。
從溫濕度條件來看,認為較好的倉儲地應該在香港、廣東等地,但是 容易把茶放得太濕以至於放“壞”的地方似乎也是這些地方。我猜想 再過幾年沿長江中下游地區存放的茶也將出現在市場上了,我是抱著 很多期待的。至於雲南存放的茶,目前還沒有特別有名的出現,我甚 至認為昆明的高海拔低氧可能會對茶多酚的氧化起負面的作用。
三、如何用最便捷的方法判斷一款茶的倉儲情況?
一般來說,分辨濕倉與乾倉的方法不外乎“一看二聞三查”。
一是看乾茶表面是否泛白,如果大面積泛白或者有大量連續的小白點 ,則基本是濕倉存放的茶。如果乾茶表面油亮有光澤,則乾倉的可能 性大。
二是開湯後聞帶湯的公道杯,不同的倉儲情況不同的存儲年份會有不 同的香氣特徵。
熟茶:如果在香氣中出現“牆皮味”(有的伴隨微弱參香)則一般可 判斷為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 濕倉存儲的茶;如果在香氣中出現較醇 淨的參香,且化感較明顯,則一般可判斷為二十年以上,且經濕倉存儲的 茶;熟茶中產生較明顯藥香的只有一種:文革磚系列中的七三厚磚。
生茶:明顯樟香且六七泡之後沒有出現明顯果香,則一般可判斷為濕 倉存儲;前幾泡淺樟香、六七泡後出明顯果香則一般可判斷為南方乾 倉稍受潮;前幾泡有青味後出果香,一般可判斷為南方乾倉且年份在 二十年以下;前幾泡直接出果香且茶質厚重一般可判斷為乾倉且年份 在十五年以上;前幾泡出藥香且化感明顯,為四十年以上老茶,無論 何種倉儲,價值不菲。
三是檢查葉底的活力和發酵程度。充分沖泡(一般至少八至十泡)以 後,查看葉底,根據葉底顏色配合乾茶、香氣等可判斷一款茶的轉化 程度,由轉化程度結合生產時間可大致判斷出倉儲情況。葉底呈青綠 色表明轉化尚不到位,淺褐色、褐色等表明一定的轉化度,黑亮色且 葉底較硬、炭化則表明轉化過度。一般來講,相同的生產時間裡,倉 儲較重則轉化較深。反之,在較短時間裡,轉化較深則倉儲較重。
(作者:黃剛 宋婷)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普洱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黃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