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普洱茶的由來







普洱茶的由來

    普洱茶是歷史名茶,他誕生於世界茶鄉-彩雲之南這塊偏僻的美麗小鎮,歷經千年的悠悠歲月,聲聲馬幫駝鈴,無數種茶人和茶商的傳承發展演變。也許普洱茶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但又是一種歷史的機緣,又是一種必然中的偶然。在普洱茶區,關於普洱茶還繼續著自己美麗的傳說······

  在巍巍無量山間,滔滔瀾滄江畔,美麗的古城普洱,這裏山青水秀,雲霧繚繞,物產豐饒,人民安居樂業,尤其是這個地方出產的茶葉更是以品質優良而聞名遐邇,是茶馬古道的發源地,每年都有許多茶商趕著馬幫來這裏買茶。清朝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姓濮,祖傳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為業,由於濮氏茶莊各色茶品均選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質優良穩定,加之誠實守信、善於經營,到老濮莊主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別是以本地鮮毛茶加工生產的團茶、沱茶遠銷西藏、緬甸等地,成為藏族茶商經常光顧的茶莊,而且連續幾次被指定為朝廷貢品。

    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又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清朝時,製作貢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採用春前最先發出的芽葉,采時非常講究,要“五選八棄”,即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叢、選茶枝,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蟲食、棄色紫,製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鍋師傅要沐浴齋戒,炒青完畢,曬成乾茶,又要蒸壓成形、風乾包裝,總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雜神聖。製成餅茶後照慣例,是由老濮莊主和當地官員一起護送貢茶入京,但這年,老濮莊主病倒了,只好讓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當時濮少莊主大約二十三四歲,正如清明頭遍雨後新發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發,他與二十里外磨黑鹽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鹽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圓幾十裏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兩家火籠酒喝了,聘禮過了,再過幾天就打算迎親了,眼下正在籌辦婚禮呢。但是時間緊迫,皇命難違,濮少莊主萬般無奈,只好揮淚告別老父和白小姐上路,臨行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叫他送完貢茶就趕快回鄉。

    也是合該出事,由於濮少莊主心事重重,加上時間緊迫,自己又經驗不足,這年的春雨又淅淅瀝瀝,時斷時續,平常父親曬得很乾的毛茶,這一次沒完全曬乾,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為後來發生的事埋下了一個大禍根。

  濮少莊主隨同押解官羅千總一道趕著馬幫,一路上晝行夜宿,風雨兼程趕往京城,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其間跋山涉水、日曬雨淋的艱苦都不說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獸和疾病的襲擊,好在一路上沒遇上大的麻煩,只是正逢雨季,天氣又炎熱,大多數路程都在山間石板路上行走,騾馬不能走得太快,經過一百多天的行程,從春天走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了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羅千總、押解官兵、馬鍋頭和趕馬漢子一夥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顧鞍馬勞頓,興沖沖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莊主一人思念著家鄉的老父及白小姐,沒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棧。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貢茶了,貢了茶,咱就晝夜兼程趕回去,只是不知貢茶怎樣了。想到這裏,他跑到存放貢茶的客房把貢茶從馬馱子上解下來,打開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開竹繩,剝開一個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餅變色了,原本綠中泛白的青茶餅變成褐色的了。他連忙打開第二馱,也變色了,再打開第三馱、第四馱······。結果,所有的茶餅都變色了。濮少莊主一下子癱坐在地上,半天回不過神來。他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把貢品弄壞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說不定還要誅連九族。濮少莊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來,恍恍惚惚像夢遊一般回到自己房中,關上房門,躺倒在床上,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他想到臨行前臥病在床老父的諄諄教導,想到白小姐涕淚漣漣的嬌容和依依不捨的惜別,想到府縣官員鄭重的叮囑和全城父老沿街歡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種種艱辛。普洱府那翠綠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絡繹不絕的馬幫,車水馬龍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腦際閃現,這熟悉的一切都將成為過眼雲煙,祖上幾代苦心經營的茶莊也要毀在自己的手上了······

    此時,客棧的小二聽說住進了一個從雲南來貢茶的馬幫,心裏十分好奇,想這貢茶是什麼東西,我倒要見識見識。就悄悄一人摸進客房,他看到濮少莊主解開的馬馱子,拿過一餅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塊放進碗裏,沖上開水,一看湯色,紅濃明亮,抬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老兒喝的東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個凳子坐在桌邊蹺著二郎腿慢慢品嚐起來。

  濮少莊主在床上思過來想過去,思緒萬千,輾轉反側,淚水把枕頭也打濕了,這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最後心想:“罷了,罷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異處,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斷,免得丟人現眼”。回到自己住處,解下腰帶栓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那邊羅千總一夥酒足飯飽,哼著小調,買了些北京小吃帶回來給少莊主品嘗,一進客棧門,就大聲叫嚷“少莊主,少莊主,快來嘗嘗京都小吃”,東尋西找,不見濮少莊主。小二聽見羅千總的叫聲,忙從房中跑出來說:“前晌還在,後來好像回客房去了”。羅千總提著東西向少莊主住處走去,“噔噔噔”剛上樓梯,就聽見“哐”的一聲響,忙推門進屋一看,發現公子已經吊在梁上,手腳還微微地動著。羅千總大驚,叫道“不好了,少莊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斷腰帶,放下少莊主。小二等人聽到叫聲,忙從房中跑出來,只見少莊主兩眼翻白,氣息奄奄,幾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帶沒有繫成活結,還沒有勒斷氣,在幾個人的努力下,經過半個時辰才把少莊主揉醒過來。

    少莊主醒過來後就只知道流淚,什麼也不說。羅千總覺得十分蹊蹺,走進裝茶的屋子,見一馱一馱的茶全部打開,細細一看,明白了少莊主自殺的原因,心想:完了完了,自己身負貢品押運的重任,貢茶出了問題我也難逃關係,還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屍。想著想著,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這陣勢,忙跳過來一把抱住他說:“怪了,怪了,你們雲南人千里迢迢來送貢茶,貢茶沒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來哉”。羅千總邊哭邊說:“你不要攔著我,貢茶弄成這個樣子,我們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讓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這貢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個會說要不得了呢?”羅千總說:“小二哥,你莫開我的玩笑了”。小二說:“真的是好茶,你咋個不信,自己瞧瞧”,羅千總這才半信半疑地接過小二端來的茶碗,一看湯色紅濃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確賽過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來了精神,心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他拿著小二撬下的茶端詳起來,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心裏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將茶貢上再說。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鑒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制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清朝時,中國的大宗出口產品主要是絲綢、茶葉和陶瓷,茶葉是換取外匯的重要貿易物品,作為治國明君的乾隆深知其重要性,在宮廷中定期設置品茶鬥茶大賽,聚集文武百官當眾品鑒,取其優勝者而褒獎之,以此刺激民間種茶的積極性,促進茶業生產的發展。

    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觀茶品茶,各地進獻的貢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開,左邊是樣茶,右邊是泡好的茶湯,古時品茶鬥茶都是要先觀其形,聞其香,品其味,最後才來評定優劣,皇帝親自來評茶可是茶學界的最高賽事了。乾隆一看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品種花色各式各樣,多如繁星,什麼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條索緊密,芽頭肥壯,湯色綠如翡翠,潤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時還真不能判定優劣。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叫人端上來一聞,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綿甜爽滑,好像綢緞被輕風拂過一樣,直落腹中。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圓如三秋皓月,香於九畹之蘭,滋味這般的好”。太監推了推旁邊的羅千總說:“皇上問你呢,趕快回答”。羅千總何曾見過這樣的場面,“撲嗵”一聲跪在地上,半天才結結巴巴說出一兩句話,講的又是雲南方言,乾隆聽了半天也不明白,又問道:“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聲說道。這一句羅千總可是聽得實實在在,這可是皇上禦封的茶名啊,他連不迭叩謝。乾隆又接連品嘗了三碗“普洱茶”,拿著紅褐油亮的茶餅不住撫摸,連口贊道“好茶,好茶”。傳令太監沖泡賞賜文武百官一同品鑒,於是,朝堂上每人端著一碗紅濃明亮的普洱茶,醇香頓時溢滿大堂,讚賞之聲不絕於耳。

  乾隆十分高興,他重重賞賜了普洱府羅千總一行,並下旨要求普洱府從今以後每年都要進貢這種醇香無比的普洱茶。羅千總由悲轉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從地獄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濮少莊主,少莊主自是喜從天降,他們重謝了小二,要回了那餅撬了一個角的普洱茶,趕回了普洱府。

    濮老莊主一家領受了皇上的賞賜,普洱府也是闔府同慶,猶如過節一般熱鬧了三天。後來,濮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發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而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幾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喝上醇香無比的普洱茶,普洱茶的神奇魅力征服了皇室和平民,並遠涉南洋諸國,也贏得了黃頭髮藍眼睛的外國人青睞,普洱茶的傳說被越來越多的人傳頌,普洱茶文化將放射出更加璀燦奪目的光芒。


來源:中國普洱茶網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普洱茶的「五個唯一」




普洱茶的「五個唯一」

  隨著普洱茶的升溫,最近國內多種管道對普洱茶過熱、價格過高出現了批評的語言。在一片議論聲中,我們是否靜下心來,探討一下如何正確評價普洱茶,如何對普洱茶與其他茶的關係有個比較確切的說法,如何發揮各自優勢、互補共榮,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深思、探討、研究。我個人認為,與各類茶相比,普洱茶具有地域上的特殊性,具有多個世界級的“唯一性”。

  一、唯一的氣候:
由於茶有喜光愛光、喜溫暖愛濕潤的特性,世界上的茶多數是生長在溫帶、亞熱帶、熱帶地區。也可以說陽光雨露的充足與否,決定了茶的品種。雲南適應生長茶樹的地區平均氣溫在15-22,平均濕度在85°以上。雲南山區幹、濕季明顯,早、晚溫差大。雖處於亞熱帶地區,便由於在地處高海拔、低緯度山區,一天中就有四季溫度的變化,終日雲霧繚繞,太陽一出,又十分炎熱。雲霧擋住了長波而能量弱的光線照射,使穿透力強的紫外線直接作用在茶的葉面上,多雲霧帶來了濕潤和負離子,營養了茶葉的面和茶莖。於是,陽光、雲霧、雨水交替作用的特殊氣候,造就了雲南普洱茶的特殊內涵。

  二、唯一的土壤:
茶樹生長最適合偏酸性而濕潤的腐植土。因為腐植土中有天然的有機肥和植物生命所需的三大要素———“氮”“磷”“鉀”這三大元素一定要在偏酸性、濕潤的土壤環境中才能溶解,再被茶樹吸收,參與茶樹的生長和各種有機內涵物的氧化、分解、重組過程。雲南是黃紅土壤偏酸性,屬火山灰、玄武岩性質,微量元素豐富,其自然形成的比例最適合大葉子樹種的生長。

  三、唯一的微量元素效應:
微量元素是生物生長過程中必需的條件,其重要性遍及整個生物生命科學。微量元素也是衡量茶的品種和品質的關鍵因素,雲南土壤的有機物質、微量元素含量豐富而天然配比合理,造就了普洱茶獨特的內涵,水浸出物大多在40%以上,有些品種已高達48%,其中茶的主要有效成份茶多酚類浸出液可達33%以上,其他種類茶的浸出物,至今還沒有驗出高於此數的。人們在飲用普洱茶的這程中,補充了各種被茶樹熬合成水溶性物質,屬可溶性、活性微量元素,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四、唯一的原始加工工藝:
普洱茶成茶工藝原始古老,當地農民將茶葉摘采下來稍經低溫翻炒軟、揉搓後放太陽下曬乾。正因為這種簡單而不經意的加工方法使普洱茶中各種蛋白質和有機物理學中的活性酶被保存下來,在學術上稱為“抑活”,而其他烘青、炒青等加工方法,學術上則稱為“滅活”。被“抑活”的這些有機物和活性酶又給普洱茶在陳放或渥堆、陳化和發酵的過程中提供了有機轉化的物質基礎。它有生命,能陳放,在陳放過程中,茶中有機物經過氧化、水解、分化、縮合過程形成了茶葉中新的可溶性物質,如沒什子酸、茶褐素、阿拉伯糖、單糖等。這些物質如“沒什子酸”,形成後的濃度比原來提高了3.2倍,茶褐素提高了近20倍。這些新物質可溶性高,對腸胃無刺激性,容易被吸收。原始的加工工藝,使普洱茶的內涵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普洱茶具有消渴、解乏、提神、避瘴氣、消食解油膩等實際功效,已被大量的實驗和案例證實和接受。所以說,普洱茶稱得上“似茶非茶,似藥非藥”,世上獨有。

  五、唯一的“茶祖”:
說到底,普洱茶原本是世界上唯一的茶。眾所周知,雲南是茶的故鄉,茶的傳播是以雲南為中心,往西南推移,直至印度,向喬木化、大葉型發展;往東北推移,直至江浙、安徽,則向灌木化、小葉型發展。如今,它的子孫後代已經百花齊放,各有千秋,但是,追根溯源,全世界的茶,都出自雲南。這個唯一性,是普洱茶最根本的唯一。
  俗語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我們進一步弘揚普洱茶的唯一性,那麼,普洱茶的世界普及性,便如日中天指日可待。



以上文章轉載自中國普洱茶網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無倉不成普洱茶


無倉不成普洱茶
(本文刊登於《普洱》雜誌2013年第2期)

平時與茶友們談論探討得比較多的問題,還是一個“倉”字。
常見的現 象是,很多茶友拿起一片普洱茶,一見到乾茶表面發白,或者外包裝紙 破損就驚呼濕倉,好像見到了瘟疫一樣。對於初入門者尚可理解,而 不少資深茶友也是“談倉色變”,就顯得不可思議了。

什麼是普洱茶的“倉”?什麼是好的“倉”?
對於普洱茶愛好者來說 ,解開這個問題,可以使人們在瞭解普洱茶的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
也 可以說;理解普洱茶的倉儲是認識普洱茶繞不開的一環,普洱茶的倉 儲是人們認識普洱茶的密匙。在我看來,對於“倉”的理解是區分普 洱茶愛好者鑒賞水準的重要標誌。有句古話“馭氣乘風,無遠弗屆” ,用在這裡就是:理解了普洱茶的倉儲,在普洱茶的道路上,你想走多 遠就能走多遠。

一、怎麼理解普洱茶的“倉”?

普洱茶是後發酵茶,無論生茶熟茶在壓制成型(即便是散茶)後都有 一個倉儲存放及陳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後期倉儲存放及陳 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普洱茶的“倉”。“倉”是什麼?“倉”就是放茶 的倉庫,後來被引申為茶的存放環境與方法。茶在香港存放並運用傳 統的方法就可以稱之為“香港倉”。

南方年平均溫度和濕度都比北方高一些,所以茶在存放過程中的轉化 速度要快一些,大家基本上都認同這麼一個觀點; 在南方存放一年抵 得上在北方存放好幾年。事實確實如此,02年的易武純料餅茶在廣 州放了5年以後已經非常好喝了,而在北京存放了7、8年的好些茶 都還不行。
這裡不論是與非,就茶論茶,我們只是想說明一點:我們 的國家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條件不一樣,倉儲環境也就不一樣,同 一批茶在各種不同環境下存放出來的效果就會不一樣。各地茶友對於 茶的倉儲情況的理解,也會因為個人接觸不同倉儲環境茶的情況不同 而有所不同,喝得多了便會有更多的比較和理解。

幾年前,所謂濕倉(或稱傳統倉儲),是指人為提高或者保持倉儲溫度 、濕度的做法,而在正常人類日常生活條件下存放,則似可稱之為乾倉 (或稱正常倉儲、自然倉儲)。
現在看來,南方(包括香港)實在是 太潮濕了,即便是正常倉儲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濕的季節防潮、存放 時間長了,也難免會受潮,不過這種現象比人為故意做濕倉要輕得多 ,開湯後有的也有輕微的倉味,也有的基本聞不到倉味,湯色比所謂 的乾倉茶要濃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從乾 倉到濕倉不是跳躍性的變化,這中間的區別與變化也是漸進的、連續 的。
對乾倉的看法,不同地區的喝茶者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樣的一片8 8青餅,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還屬於入倉後尚未轉化到位(味), 青澀氣還有,還不能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難得 的乾倉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實在是很棒;而這片茶到了習慣乾燥的 西北茶友眼中,徹頭徹尾一個濕倉茶,在他們眼中,二十年陳期的乾 倉茶,湯色還是棕黃色的。

坊間常能聽到“純乾倉”的提法,應該說“純乾倉”的概念也有點絕 對化、也不科學。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即便一款茶經過十分潮濕的環境存放,聞起來 不好聞、喝起來十分地不適口,你可以認為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 是毒藥,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為一個普洱茶愛好者應該對 此有一個科學、客觀、公正的理解。

二、什麼是好的普洱茶倉儲?

前面講到,普洱茶的倉儲是普洱茶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可以認為 是普洱茶初加工之後的深加工過程。不管是自然倉儲還是傳統倉儲、 乾倉還是濕倉,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普洱茶產品的不同特徵表現。其中 ,傳統倉儲或者濕倉可以看作是比較完全的以微生物發酵為主的生產 方式;自然倉儲或者乾倉可以看作是部分微生物發酵部分茶多酚氧化 的生產方式。

什麼樣的倉儲是好倉儲?一種倉儲,即代表了微生物發酵與茶多酚氧 化兩者之間的比例,不同的比例便產生不同的體感、口感及香氣等等 。認定一款茶放倉放得好與不好,表達了消費者對不同倉儲產品的喜 好與否,也表達了消費者對於一款茶中微生物發酵與茶多酚氧化兩者 比例的認同。

那麼決定普洱茶倉儲好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我們簡單歸納為六個 方面:一是茶葉原料,二是茶葉緊壓程度,三是倉儲濕度,四是倉儲 溫度,五是倉儲環境中的有益菌群,六是時間。

1、關於茶葉原料。在相同環境下,不同的原料其轉化的速度是不同 的(做熟茶時針對不同原料加水及溫濕度控制等都是不一樣的),所 以我猜想,放倉也要根據不同的茶來做倉儲環境的調整。

2、關於茶葉緊壓程度。一般來說,茶葉壓得鬆則會有利於後發酵, 而茶葉壓得越緊則越不利於後發酵,我們常見的餅、磚、沱茶一般都 壓得鬆緊適度且厚度有限,所以生茶的後發酵是可以預期的。但新出 的鐵餅、心型緊茶、竹筒茶以及“千兩茶”等壓得很緊且很厚,如果 不作特殊處理的話,我估計即便過上五十年也不會太好喝。

3、關於倉儲溫度。可以找到的經驗資料是,平均溫度在26℃至3 0℃之間。如果溫度偏高可能會使茶葉加速陳化,溫度過高則易炭化 ,溫度如果偏低則會使陳化速度降低,降低經濟效益。

4、關於倉儲濕度。經驗資料在60%至80%之間。濕度偏高容易 造成茶葉劣化,濕度偏低的話也同樣會使陳化速度降低。

5、關於倉儲環境中的有益菌群。往往容易被忽視的是倉儲環境中必 須要有充分的有益菌群,這也是我認為“無倉不成茶”的理由。普洱 茶是後發酵茶,沒有經過後發酵加工的茶只能稱為曬青毛茶,毛茶不 是不能喝,但在香港老茶人眼裡,具有剛猛茶氣的生茶是不能常喝的 ,對腸胃多少是有刺激的。
生茶至少要入老倉十多年才可以試喝。湯 色轉紅與口感醇厚恐怕是生茶是否轉化、能否長期品飲的標誌。普洱 茶的後發酵過程(陳化過程),本質上是有益菌群作用下將茶葉中非水 溶性物質降解為水溶性物質的過程。普洱茶生產在雲南,而大量存放 在香港、臺灣等地。
有人認為,香港、臺灣等地的老倉對於存放出好 茶十分重要,就好比好酒必經老窖一樣。

6、關於時間。掌握了上述五個方面是不是就能做出好茶來了呢?不 見得。更加困難的是溫度、濕度以及有益菌群種類與數量,都是建立在 時間軸線上的。一片好茶,在什麼時間、需要什麼樣的溫度、什麼樣的濕 度,以及什麼樣的有益菌群的作用,我們是知之不多的。
如果給一片好 茶的形成畫一條曲線的話,這是一條貫穿於溫度、濕度、菌群及時間 等多維空間裡的曲線。相比好茶的形成,即便我們有再高的科技手段 ,也很難將一片好茶在現實世界中完全複製。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能得到如下啟示:

1、好茶不可多得也很難複製。

2、在脫離老倉的情況下,個人存茶的效果可能不會如想像中那樣好 ,所以要珍惜每一片好茶。

3、放倉效果將隨消費者的認知發生改變,所謂好茶也是品飲當時消 費時尚中的“好”,而未必是存放初期的“好”也未必是幾十年之後 的“好”。

4、從現在開始到今後五年之內,我們可以想見的是:新熟茶以乾倉 為佳;老熟茶(十五乃至二十五年以上)以濕倉為佳;中生代生茶以 乾倉為佳。

從溫濕度條件來看,認為較好的倉儲地應該在香港、廣東等地,但是 容易把茶放得太濕以至於放“壞”的地方似乎也是這些地方。我猜想 再過幾年沿長江中下游地區存放的茶也將出現在市場上了,我是抱著 很多期待的。至於雲南存放的茶,目前還沒有特別有名的出現,我甚 至認為昆明的高海拔低氧可能會對茶多酚的氧化起負面的作用。

三、如何用最便捷的方法判斷一款茶的倉儲情況?

一般來說,分辨濕倉與乾倉的方法不外乎“一看二聞三查”。

一是看乾茶表面是否泛白,如果大面積泛白或者有大量連續的小白點 ,則基本是濕倉存放的茶。如果乾茶表面油亮有光澤,則乾倉的可能 性大。

二是開湯後聞帶湯的公道杯,不同的倉儲情況不同的存儲年份會有不 同的香氣特徵。

熟茶:如果在香氣中出現“牆皮味”(有的伴隨微弱參香)則一般可 判斷為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 濕倉存儲的茶;如果在香氣中出現較醇 淨的參香,且化感較明顯,則一般可判斷為二十年以上,且經濕倉存儲的 茶;熟茶中產生較明顯藥香的只有一種:文革磚系列中的七三厚磚。

生茶:明顯樟香且六七泡之後沒有出現明顯果香,則一般可判斷為濕 倉存儲;前幾泡淺樟香、六七泡後出明顯果香則一般可判斷為南方乾 倉稍受潮;前幾泡有青味後出果香,一般可判斷為南方乾倉且年份在 二十年以下;前幾泡直接出果香且茶質厚重一般可判斷為乾倉且年份 在十五年以上;前幾泡出藥香且化感明顯,為四十年以上老茶,無論 何種倉儲,價值不菲。

三是檢查葉底的活力和發酵程度。充分沖泡(一般至少八至十泡)以 後,查看葉底,根據葉底顏色配合乾茶、香氣等可判斷一款茶的轉化 程度,由轉化程度結合生產時間可大致判斷出倉儲情況。葉底呈青綠 色表明轉化尚不到位,淺褐色、褐色等表明一定的轉化度,黑亮色且 葉底較硬、炭化則表明轉化過度。一般來講,相同的生產時間裡,倉 儲較重則轉化較深。反之,在較短時間裡,轉化較深則倉儲較重。

(作者:黃剛 宋婷)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普洱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黃剛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買茶的基本信念






買茶的基本信念

觀光旅遊儘可能不要買
觀光地區的店家租金高,管銷也高,旅行社導遊司機都要抽佣金,這些都包含在茶葉的銷售成本,再加上店家的實質利潤,所以賣價高是有其道理的,但是性價比卻往往不如預期。就算當場試喝滿意,買回去自己泡,通常很難找到當時的滋味與口感,因為可能是你泡的不好,也更有可能「試的」與「買的」未必100%相同。如銷售單價認為還合理可以接受,那相對的光是茶葉成本一定要很低才有可能,要不然店家及中間人哪有錢賺呢!所以去觀光旅遊好好玩最重要。

茶山買茶也未必買到好茶
品茶的識途老馬,或經營多年的茶商除外,一般有喝茶習慣的人,千萬要忌諱有上茶山買茶比較便宜的想法與期待,因為茶農種一大片茶園,他要生意好賺錢快,所有收成盤售給茶商是最單純的,也不會有囤貨的壓力。如果種茶、製茶、銷售全部自己來,而且要賣的很好,可想而知,這個茶農絕對是非常辛苦,壓力也很大,所以這樣十項全能的茶農,可以說幾乎少見(除非茶園小生產量稀少)。生產、製作、銷售通常都是不同的領域,各有各的專精,才能顧好不同階段的質量水平,一手全包反而不易面面俱到。因此,一般茶友想要到茶山買茶,買到便宜是有可能,而想要買到很好的茶機率比較低,因為便宜的有可是茶商挑剩的,而好茶絕不會讓茶商失手的,故不需有上茶山買茶的浪漫情懷,況且茶山也有很多假茶農,說的故事可是動聽的不得了,不買他的茶還會覺得很遺憾,可是真的買了就會後悔不已。

在台灣也要秉持這個原則,
找信賴的店家買茶最安心。



通常一分錢是一分貨,可是如果跑錯了地方,
價高不保證是好東西,品質好沒理由賣便宜;
價廉絕不會是高檔貨,低劣品也未必便宜賣。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柴燒陶, 茶葉罐,編號120803








品名 : 柴燒陶/茶葉罐
尺寸 : 15.5 x 18 公分(寬 x 高)
說明 : 本陶甕以柴窯窯燒三天,窯溫達攝氏1260
            度, 茶甕外層為窯燒時,自然形成之落灰
            釉(非人工上釉),與窯火痕跡。
適用 : 存茶、聚寶、擺飾、收藏等等




柴燒陶, 茶葉罐,編號120802









品名 : 柴燒陶/茶葉罐
尺寸 : 16 x 18 公分(寬 x 高)
說明 : 本陶甕以柴窯窯燒三天,窯溫達攝氏1260
            度, 茶甕外層為窯燒時,自然形成之落灰
            釉(非人工上釉),與窯火痕跡。
適用 : 存茶、聚寶、擺飾、收藏等等




柴燒陶, 茶葉罐,編號120801



品名 : 柴燒陶/茶葉罐
尺寸 : 21.5 x 19 公分(寬 x 高)
說明 : 本陶甕以柴窯窯燒三天,窯溫達攝氏1260
            度, 茶甕外層為窯燒時,自然形成之落灰
            釉(非人工上釉),與窯火痕跡。
適用 : 存茶、聚寶、擺飾、收藏等等